1、上海中心大厦是由美国建筑师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著名建筑设计师Adrian Smith先生设计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集办公、商务、酒店、商业、娱乐、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632米,是全球第二高楼。
2、上海中心大厦是由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总建筑师为马溯斯特贝尔。马溯斯特贝尔是一位全球超高层建筑大师,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罗马学院院士。他不仅是上海中心大厦的总建筑师,还参与设计了世界排名第一的迪拜哈利法塔。
3、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工作是在2007年确定的,由美国建筑师马歇尔·斯特拉巴拉(Marshall Strabala)负责设计。 大厦的外观设计呈现出螺旋状上升的形态,仿佛链条般从地面盘旋而出,直指云霄。 马歇尔·斯特拉巴拉的设计理念将上海中心大厦塑造成为一条巨龙,象征着力量和向上的精神。
4、上海中心大厦方案是马溯·斯特贝尔(Marshall Strabala)敲定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马溯斯特贝尔是美国罗马学院院士、上海中心大厦总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设计学士和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马溯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及总建筑师。
5、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是由美国建筑师William Pedersen带领的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事务所设计的。该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建筑、设计和规划公司之一,自1976年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设计了超过100多个建筑项目。
6、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方案是由马溯·斯特贝尔最终确定的。马溯·斯特贝尔不仅是美国罗马学院的院士,还是上海中心大厦的总建筑师,以及马溯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总建筑师。他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艺术设计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建筑学硕士学位。
1、戴帆(DAI FAN)是后人类主义中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城市规划者和理论家之一。
2、勒·柯布西耶是法国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作家、画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代表作品有: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马赛公寓等。西萨·佩里 西萨·佩里是阿根廷出生的美国建筑师,1977年建立自己的公司后更名为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设计事务所。
3、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雷姆·库哈斯是一位荷兰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也是现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设计作品以创新和独特性著称,同时也非常注重空间和结构。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丹尼尔·里伯斯金是一位德国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也是现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4、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三 疯子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5、贝聿铭(I. M. Pei):他是一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建筑师,以其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而闻名。贝聿铭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学习建筑。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他是一位荷兰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以其大胆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6、密斯·凡·德·罗,德国建筑师,也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4大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代表作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纳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等。
阿尔瓦罗·西扎是葡萄牙建筑师,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风格倾向于极简主义美学。西扎于1992年荣获普里兹克奖,并于2012年获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颁发终生成就金狮奖。
贝聿铭则致力于将建筑内外部空间完美融合,其设计遍布全球。他最著名的项目之一是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这座建筑以其简洁而优雅的线条和大胆的几何形状著称。此外,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同样被公认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他以独特的建筑设计和卓越的建筑技艺赢得了全球的赞誉。他的建筑设计充满了现代感和创新精神,其中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项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技艺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以其前卫和创新的设计著称。
张在元教授是东京大学工学博士,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大师,先后应邀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访问讲学。 1984年主持创立了武大建筑系,现为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政府等多家单位和机构的设计规划顾问。
张在元,一位国际知名的研究员,现任国际建筑协(UIA)亚洲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并在武汉大学担任兼职教授。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88年至1990年,作为东京大学建筑系槙文彦(Fumihiko Maki)研究室的研究员,期间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1995年,他在东京大学大学院顺利毕业,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
《边缘空间:建筑与城市设计方法》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张在元博士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历程,特别是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学术探索。他聚焦于现代设计哲学和方法,以及这些理念在实际作品中的体现,探讨如何打破现有设计的局限,与中国建筑界寻求与国际学术界的紧密联系。
每一幅画作都像是对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建筑艺术的致敬,展现了中国建筑与城市形象的丰富多样和深远魅力。通过张在元博士的视角,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的建筑艺术特色,感受到他对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张在元,故乡是湖北省公安县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1966年于公安一中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67年开始参加国防三线建设任建筑设计描图员。“文化大革命”十年绘制毛泽东主席大型油画肖像260余幅。1982年开始参加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连续获17次奖项。1984年开始主持筹备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